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

首页 >> 作品展示 >> 正文

专题讲座|郭小安: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

创建:2019年10月22日 23:27,撰稿:李永欢 韦诗曼,编辑:蒋雨欣,点击:

2019年10月22日上午9点,专题讲座---“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在重庆师范大学博雅楼107室召开。此次讲座邀请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郭小安作为主讲人。

本次讲座,郭小安教授主要从“虚假新闻、标题党与段子的众生喧哗”、“谣言传播与社会态”、“微信谣言有何不同”、“如何鉴别谣言”以及“公众事件中的谣言治理”五个方面,向斯里兰卡学员们讲述了数字化生存时代下我国网络谣言传播生态及治理方案。

郭小安教授首先通过“阅兵之后天安门产生5吨垃圾”“凯旋门被烧”“哈尔滨机场暴乱”等谣言案例揭示了各自背后的真相。针对这些谣言事件的发生,郭小安教授指出,面对一件事件发生,我们不应轻易下结论,而是应该满足以下三个原则:一、核查事实;二、对比;三、平衡各方当事人的信息。

何谓谣言?郭小安教授随后将谣言与谎言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谣言往往是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制造真相,并向学员们解读了关于谣言“知、利、虑、疑、娱、期、义、激”的八大关键词。而这些心态导致的谣言大体可分为黑色谣言和粉红色谣言两种,黑色谣言往往具有为了利益以及阴谋企图,进行恶意制造与传播的特点。而粉红色谣言往往产生于人们的焦虑、期待、娱乐的心态,这种谣言就需要我们关注谣言背后民众的心理诉求。由此来看,谣言的传播往往具有复杂性,一件事情一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却有些模糊就容易产生谣言。对于谣言的影响因素,郭小安教授提出了中国背景下的谣言计算公式:谣言=重要性*敏感性*模糊性/(政治信任*公众理性)。

接下来,郭小安教授透过“养生”、“致癌”、“祖传秘方”等朋友圈高频谣言,向学员们概括了谣言的特点,并对此介绍了如何鉴别这些谣言的方法。他指出,微信谣言往往“披上科学的外衣”,模仿科学论文的写作方式,通过断章取义、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方式,融入一些感人和凄惨的故事,这类谣言容易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接收者在看到谣言时能够做到核查信息来源、关键词、表述风格、进行图像对比以及采用证据链相互佐证,由此来鉴别谣言的真假性。

对于谣言的发生,该如何进行治理?郭小安教授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提高民众的科学理性和交往理性,即“谣言止于智者。”;其次对不同谣言实现差异化治理,打击黑色谣言,慎重对待由焦虑期待心理产生的粉红色谣言,而一些娱乐性且伤害不大的谣言则可以置之不理;除此之外,还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对待特殊人群的刻板印象以及提高政府公信力等。

在提问环节中,斯里兰卡学员们就我国法律体制对谣言的治理情况向郭小安教授提出了问题,郭小安教授针对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解答,并与之展开讨论。

讲座最后,斯里兰卡的学员们为表达感谢,特向郭小安教授赠送了纪念品,整场活动在与会嘉宾和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