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机长既是主旋律,也体现普世价值

创建:2019年11月09日 00:05,撰稿:李月,编辑:蒋雨欣,点击:

11月7日下午14点30分,“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思想和发展研究”学术讲座于博雅楼503室举行。讲座邀请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犀禾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并由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赖黎捷教授现场主持,2018级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全体同学出席了此次讲座。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犀禾老师)

讲座中,陈犀禾教授分别从“主旋律电影的定义和地位”、“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渊源”、“十七年时期的中国主旋律电影”、“新时期电影创新浪潮”、“新时期主旋律电影提出的背景”、“九十年代以后的新格局”六个方面,对主旋律电影进行了脉络梳理和系统解读。

1987年,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国家广电部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方针,陈犀禾教授对此说道:“这一方针的提出,可以看作是政府对当时电影创作的一个‘顶层设计’,这也是‘主旋律’概念首次见诸于文字。”

在谈到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渊源时,陈教授着重讲解了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的出现,对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深刻影响。电影《武训传》主要讲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展示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其行”、“千古一人”的美誉的故事。毛主席曾亲自为《人民日报》社论撰文《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提出“电影要服务于新的国家和新的社会,要歌颂‘新的社会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思想’,反对‘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由此,也就确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观的新中国电影发展方向,树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观的新中国电影批判和研究典范。

(讲座现场)

而针对九十年代以后电影三足鼎立新格局的出现,陈犀禾教授提出:革命战争题材是共和国立国之本,革命领袖题材是共和国的众神殿,英模人物题材是共和国的脊梁,海峡两岸题材是共和国的统一愿景。并结合具体的电影影片海报为在场同学进行了详细介绍。

眼观当下,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陈犀禾教授谈到国庆期间大火的电影《中国机长》时感叹道:“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叙述中国英雄的基础上,表达了一种朴实的价值——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制度,这三个敬畏除了体现主旋律之外,还代表了一种普世价值。”

讲座最后,现场同学对陈犀禾教授进行了踊跃提问,陈教授也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为想要进行电影创作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