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随时记得,你们是专业人员

创建:2018年03月19日 18:22,撰稿:1996级:杨涛,编辑:张国建,点击:

随时记得,你们是专业人员

 

今天学院小张老师给我打电话,约我们这些系里的老毕业生谈谈毕业这么多年后对母校的回忆时,我正在大学城重师新校区办理学籍证明。虽然2000届的毕业生在学信网上查不到数据只能在档案室办理证明未免让我有些失落,但是从图书馆的8楼看下去,看得到新校区里座座宏大的教学楼,楼间亭台水榭雅致清新,同学们带着幸福的笑脸夹着书本走在路上。我还是不禁感叹这些年母校的发展,为着自己是她的一份子而骄傲。一转眼,毕业离开重师已经十二年……

1996年我们初进学校,站在五教楼前,第一眼看到的是满楼外墙的爬山虎。这片满目的绿色把我们带入了影像工程这个全新的世界。最开始的学习其实是从失落开始,我们影像工程可说是当时全校最小最新的一个系。全系算上我们96级一共四个班(94级专科学长已经毕业)不到200个同学。影像工程这个专业提法全国只有两个,除了我们学校就只有遥远的鲁艺开了这个专业。专业的教学硬件在陆续添置中,幻灯机是用粉笔擦垫平的,暗房是在艺术设计系厕所旁搭建的一排红砖隔间。专业老师们都很年轻,教授只有卓昌勇老师和已故的李荣贤老师。他们的教学法也在成熟的过程中,经常在上课时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发到我们手中的课本也是油印的,章节是老师从各种摄影类教材中挑选出来印发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时的教与学,就是“摸索”。对于我们这些功课的门外汉来说,起初只看到老师们对教学的探索实验觉得心里没底。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同学都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感受到大家共同想把专业发展成熟的愿望。这种摸索不是盲目,也不是应付。是老师和同学都在很真诚很热情的共同找寻影像之门的钥匙。

记得在开始上黑白摄影课时,平日里爱打趣的向卫东老师一反常态,撇着小胡子郑重的对我们说:“同学们,摄影不仅仅是会照相那么简单。如果是照相,我可以在两个小时内教一个老太太照出不错的照片。但是你们为什么要拿四年的时间去学习呢?因为你们要从摄影材料到成像原理扎扎实实的学透它,才没有辜负影像工程这个专业名。这样毕业后你们才会随时记得,我们是学过专业的,我们是专业人员”。这段话我印象非常深,至此以后我是带着自豪的心态在学习着,因为我是“学专业的”,影像工程就是我的专业。不管是枯燥的基础物理、有机化学,还是艰深的摄影光学、数字电路。我们都一科一科的“啃”下来,因为从那天起,我们记住了我们是“专业人员”,我们和只能摆弄相机的一般爱好者不同,学习好各门课程是为了打牢理论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暗房课,付大志老师蒲正才老师带着我们在黑暗潮湿的暗房里经常一待就是半天,每个人都想尽力冲扩出影调最好的照片。冬天里为了让易冷的显影液局部升温,我们很多人都直接用手来搅动显影液,让照片中的影调反差更加平衡。但是碱性的显影液非常伤手,十多年后我的手在冬天还会严重的脱皮。这样的操作虽然不太规范不能提倡,但是当时的我们就是在这样渴望“专业”的学习态度中不断的学习积累。

进入大三,专业上开始涉入电视制作领域,又是一些困难的科目摆在眼前。我们96级这批学生招收时没有分文理科,包括我也是文科生,物理化学课本在高中结业考试后就丢在一边,两三年后重新学习专业的理化科目对我们来说非常痛苦。但是我们没有忘记那句“你们是学过专业的”。这句话是一个鼓励也是一个压力,我们这些文理掺杂的学生于是只有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学习电子线路和信号传输的课程。

又想起那个在系里著名的“电视机冒烟”事件。为了学习电视机原理,我们重庆本地的学生都把家里淘汰了的电视机带到学校拆解学习。一次在课程上有个同学突发奇想接通了一组四条电线中的两条,正常播放的电视机突然冒烟了。我们忙不迭的拔出电线拆开电视发现电容器都快烧软了,正在我们以为是短路的时候下一节课老师就讲到了工业用电的四线三相组。感情那位同学没有测电就直接搭上两根火线使供电变成380伏的工业用电。听到这里,大部分学文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话题的同学恍然大悟,同时发出一声“哦”的感叹。老师不知道上面那一出,还感动的认为他的学生今天个个都变得很有交流感呀!

其实毕业后直到今天,有些学校学到的功课还是有些没用上,有些知识也淡忘了。但是所谓技多不压身,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绝不是用不用得上那么简单,它让你在工作中有底气去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使你能从问题的根本上去解决它,这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自信。

我在2000年毕业后就考入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当上实习记者。才开始操作摄像机拍摄新闻,我就感到我们刚刚换装的松下DVCPRO摄像机在颜色调教上对黄色特别饱和,这对于拍摄我们黄种人来说会夸张黄皮肤的色彩质感,使画面也有一种陈旧感。我根据“三原色”原理用偏黄的卡纸调整白平衡后,使偏色得到矫正,整个画面色彩还原准确、变得清亮干净。领导在审片后特别表扬这条新闻画面干净,色彩饱和,我对领导谈了对这批新换摄像机色彩还原的问题。领导非常重视,还和我一起到技术部门协调了这批摄像机的色彩设置。初进电视台,利用专业上学到的简单常识,我在第一个月就评上了当月的好新闻,这也使我对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自信。

接下来的几年,我开始主要担负新闻中心的长线新闻报道任务,每年有差不多半年时间在全市各个区县拍摄系列报道,参与新闻中心的各台大型直播活动。这些大型报道和新闻直播让我在新闻业务上不断的得到磨练,也让我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空间。2002年,我参与策划制作的大型新闻直播《直播重庆》在当时重庆的四十个区县展开。我们直播组一行9人携带三台摄像机和一套传输设备展开工作。每到一地,我们确定选题后就用现场直播的流程,通过记者出像串起事件场景,展示各地在重庆直辖五年后各方面的工作进展。这种持续性、大报道量的灵活直播形式在当时的重庆台还是首次尝试,不光需要周密的前期策划和大量的协调工作,对参与报道的人员在技术上也是严格的考验。我作为摄像记者,在报道中掌握主机位的拍摄,需要在直播现场灵活的调动镜头,配合出像记者以画面语言全景展示新闻内容。每天直播后的转场准备也是我的工作之一,线路的拆接、信号的调试、与当地机器的匹配。综合的专业知识是综合的专业运用的基础,我把在校期间学习的多门课程知识运用到了那次直播中。那次直播报道开创了重庆电视台新闻直播常态化的基础,以至于随后重庆电视台开播的一档新闻现场节目也取了与这场大型直播相同的名字。

 

20036月,三峡库区将达到135米蓄水位。我们新闻中心策划了一场全景式报道,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整合库区各个电视台的资源,结合我们每天在夔门的现场出像点和水文调查持续报道135米蓄水位前后与库区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水环境保护、地质灾害、库区环境等问题相关度的新闻。我在这次报道中参与夔门主出像点设置和水文调查的新闻报道。我们把主出像点设置在还未竣工的夔门国际度假村一栋塔楼上,远望夔门。由于夔门是一个天然的现场背景,而我们主持人出像是在室内,平衡亮度比与色温难度很大。我运用在灯光摄影课程中学到的光比搭配和灯光科的老师们通过自制滤色片平衡了色温和亮度,获得了室内与室外实景出像相结合的宝贵经验。这系列新闻报道也因为体裁和内容的创新获得了第1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在其中的体会和其他同事略有不同,在学校学习了大量广泛的摄影、电视制作理论后,我在参与这种随时会出现大量问题的大型节目时,在解决问题上可以从源头来考虑解决办法,而不是却步在技术专业屏障面前。可操作性源于专业的理论学习,这也是我在工作多年后,感觉上没有辜负向老师那句“你们是专业人员”的原因。

2008年后,我进入时政组开始了时政新闻记者的工作。时政新闻有句老话“社会新闻是幅画,时政这颗钉挂上它”。社会新闻可以抢现场可以做得抢眼球和收视率,但是一切的前提是时政新闻要不出错要零误差。回顾这几年我的时政报道经历,也曾经有过几次紧张的突发情况,有机器中途突然失灵,也有现场环境突发变化。有了专业知识作为底气加上磨练出的职业经验,我都成功的解决问题没有造成严重事故。现在的工作相比十年前也许没有不断收获的奖项,但有的是肩负重担又能稳稳放下的一丝从容。这份从容来源于十多年前的学校学习,来源于一位风趣老师突然板着面孔说出的那句话“随时记得,你们是专业人员”。

 

杨涛(CQTV新闻采访部)

大致履历:

2000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影像工程系影像工程专业

2000年进入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从事记者工作至今现为要闻部时政组记者

作品:

系列报道《直击135》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新闻专题《大道沧桑》获“五个一工程奖”

“亚洲艺术节”新闻报道一等奖

曾获十多个省部级新闻奖项

 

个人

2005——2008三次获重庆电视台最佳专业人才提名并享受津贴

重庆直辖十年、十五周年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四次获重庆电视台“先进工作者”

 

下一条:

毕业十年

关闭